乡土沃野,孕育希望;人才领航,振兴可期。自威海推行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制度以来,一批来自高校、科研机构、企业的优秀人才告别城市喧嚣,投身田间地头、养殖塘口、文旅村落,用智慧与汗水点燃产业发展的新引擎。
他们中,有博士带来樱桃种植技术,让小果果走向大市场;有规划师为传统村落注入艺术元素,让老村庄焕发新生机;还有农业专家用科技改良土壤,让贫瘠土地结出致富果。
在他们的带动下,一个个“产业小村”、“网红乡村”拔地而起,不仅让村民鼓起了腰包,更让乡村充满了活力与魅力。2025年,威海评选出的20名“优秀乡村振兴首席专家”,正是这群奋斗者的杰出代表,他们是新时代的“新农人”,也是乡村振兴的“顶梁柱”。
本专栏将分期推出他们的故事,展示他们的风采与成果,让更多人看到乡村的潜力与希望,也期待更多人才加入他们的行列,携手书写威海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。
孙蕾,长期从事经济林良种选育、丰产栽培及贮藏加工研究,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,二级研究员,山东省林科院首席专家,省林业科技带头人,省科技厅扶贫专家,中国经济林协会无花果分会会长,第七届世界无花果大会(2023年)会议召集人。曾任山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,现就职于威海紫光科技园有限公司,并服务于威海市经开区崮山镇邵家庄村,主要进行无花果优良品种选育、高效栽培技术及加工等技术应用和推广指导。2025年被评为“威海市优秀乡村振兴首席专家”。
在威海市经开区崮山镇的田野间,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无花果园生机勃勃;在威海紫光科技园的现代化温室里,新鲜的无花果四季飘香。这背后,离不开一位深耕经济林领域数十年的“科技尖兵”——孙蕾。从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到乡村振兴一线的技术推广者,她用专业与坚守,将无花果的“甜蜜事业”带到威海,为当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绘就了一幅动人画卷。
初到威海,孙蕾便聚焦当地无花果产业发展的痛点:品种单一、栽培技术落后、加工产品匮乏……针对这些问题,她带领团队精准施策,用四项关键行动为威海无花果产业“强基固本”。
要发展好无花果,优良品种是第一步。孙蕾成功将15个无花果优良品种(‘波姬红’‘金傲芬’‘绿早’‘金早’‘紫蕾’、1472等)引入威海市经开区崮山镇,并以当地传统‘青皮’品种为对照,建成16个品种的对比试验园和良种资源保存圃,总面积达17亩。同时,她在威海紫光科技园示范园区、邵家庄村建成无花果良种苗木繁育基地,严格遵循国家林业行业标准《无花果硬枝扦插技术》,采用温室营养钵基质育苗,累计繁育良种苗木26万株,为威海无花果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“优质种苗保障”。
为选出最适合威海气候的无花果品种,孙蕾创新性地将AHP(层次分析法)与群决策结合,构建了一套“无花果良种选育综合评价技术体系”——涵盖41项指标层、13项准则层、5项系统层、2套目标层,还针对性制定了“加工专用品种”“鲜食品种”两套评价技术。通过这套科学体系,再结合田间优选与生物技术,她成功选育出3个威海适生优良品种:加工为主、兼用鲜食的‘1453’‘芭劳奈’:抗逆性强,富含花青素与多糖;鲜食为主、兼用加工的‘1465’:丰产优质,色泽鲜艳,营养丰富。
“冬天也能吃到新鲜无花果?”在孙蕾的技术突破下,这一想法变成了现实。她在威海紫光科技园建成1000平米暖棚温室、3000平米玻璃温室,通过精准温控、科学修剪、水肥管理三大技术创新破解“季节限制”。
如今,暖棚温室保障冬春鲜果上市,玻璃温室覆盖晚春、晚秋供应,再结合大田栽培的夏秋果实,威海彻底实现了“无花果全年鲜果供应”,既满足了消费者需求,也解决了加工企业“原材料断供”的难题。
从“种得好”到“卖得好、附加值高”,孙蕾在加工技术上持续攻关,让无花果的“价值最大化”:
无损检测:研发基于近红外光谱法和PLSR技术的品质检测装置,对无花果成熟度、品质的判别准确率达99%,为科学采收提供依据;
安全保鲜:筛选出能高效拮抗黄曲霉的酿酒酵母NJ-1菌株及3-甲基-1-丁醇,解决无花果存储霉变问题;
功能挖掘:揭示无花果多糖提取物的价值——可改善肝损伤、心血管功能,降低血清AST/ALT活性,助力“功能性食品”研发;
产品创新:集成研发出无花果果粉、NFC果汁、精酿啤酒、脆片、果脯、果酱等系列产品,建立起完整的“无花果休闲食品生产体系”,让小小的无花果变成了多元化的“甜蜜产品”。
从引入良种到建成育苗基地,从突破设施栽培到创新加工技术,孙蕾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。如今,威海的无花果产业不仅实现了“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”的跨越,更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“特色支柱”——邵家庄村及周边农户通过种植、加工无花果增收致富,曾经的普通农田变成了“丰产田”“致富田”。
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,把技术送到农民手中。”这是孙蕾一直践行的理念。未来,她仍将继续扎根威海,用更多科技成果为无花果产业赋能,让这份“甜蜜事业”惠及更多人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“科技动能”。